防雷技术标准的实施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去准确有效的操作,比如《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有时候也是防雷装置检测的依据,但按照设计规范去检测在某些地方就不是那么太便利的去操作,这个时候在设计规范和检测技术规范基础上提出相配套的有利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就很有必要。
1.大家都所熟知的接地装置的作用是将雷电流传导并散入大地的导体。那么对于雷电流散流来说,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要尽可能小,同时雷电流要尽可能快的散流。接地电阻小,通常理解就是接地体上的雷电流暂态过电压就小,从而相对应的接触电压电压也小。对于雷电流产生的反击的可能性也就小,当电子电气设备和引下线等保持一定个例距离后,产生的风险也小。2.常见的形式为自然接地装置和人工接地装置,自然接地装置就是在建(构)筑物建设时,将该建筑物本身覆盖在地下的金属导体作为接地使用,起到良好接地的目的,从而称之为自然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就是专门为了达到良好接地目的从而试验导体布置的,通常有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但材质和规格及埋地深度均有要求。如2.5m和5.0m的长度要求,另外接地体的长度和土壤电阻之间存在一个根号的换算关系。并不是埋入地下的导体越多越密集,接地电阻就越小,考虑到金属导体在雷电流流入时的屏蔽效应等等,接地体的长度有一个上限,说白了就是多了也没用。还有接地体的埋地深度,标准一般是埋入地下50cm,宜在冻土层以下。一般北方地区冻土层深度大于50cm,因此在施工的时候需要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的冻土层深度。
3.实际检测过程中,有存在这种情况。接地装置形式有自然和人工,当自然和人工都存在的时候称之为混合。有些情形下检测人员在看到检测报告模板里面的接地装置形式,立马填写混合。也不对现场的接地装置形式进行查看,或者和生产经营单位人员沟通。有些写的自然接地装置,但现场明显有引下线外引处和周围的人工接地装置的痕迹。这种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检测报告与现场不符。下图中圈出来的疑似外引人工接地装置的接地连接扁铁,但最准确的还是看到施工资料或者历史资料,生产经营单位由于人员流动,大部分情况下陪同检测的技术人员也不知道这个连的是啥。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网及架空金属管道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检测子项(参数)有10项,相对于接闪器和引下线来说参数较少。检测点、检测数量、填写示例标准写的已经很清楚了。当人工和自然都有情况下,或者在填写时将人工和自然都写上效果也一样。另外接地装置在定期检测中,布置、材料和规格、焊接和防腐等有些参数是无法检测的,按照雷电防护装置定期检测报告编制规范要求,无法检测的用“/”表示,对自然接地体有些参数是不存在,那么应该用“-”表示不存在此项内容。
四、其他
接地在GB 55024-2022中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是强制性执行的,低于该标准要求的都是存在问题,请大家在检测中予以关注。可能有些是平时看到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的,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求。比如说是接地体之间的焊接问题,这在日常中经常存在不符合焊接要求的情况,但在接地装置施工里面,达不到焊接要求是非常严重的问题。